2月10日凌晨4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外,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直奔提露内丝-北京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医务人员被从救护车上抬下来的伤者惊呆了,患者精神恍惚、痛苦呻吟,头皮张裂、鲜血直流,颅骨外露、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孩子叫Temsgen Gasmen,男,12岁,前一天晚上在家门口玩耍时,被一只凶残的鬣狗(Hyena)攻击。“听到呼叫声,我们马上就赶过去,看到一只鬣狗正在撕咬他,等我们赶走了鬣狗,孩子就伤成这样了!由于山路遥远崎岖,5个多小时才到达这里……”孩子的父亲自责地说,他们住在偏僻山村,常有鬣狗出没,但从未伤人,这次疏忽大意让孩子遭了殃。
包扎、按压、填塞等紧急处理后,头颅CT扫描显示孩子多发颅骨骨折,头面部大面积撕脱伤。孩子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可是我们从未救治过类似的病例,没有相应的救治技术和经验啊!”随即联系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神经外科医生任玉伟求援。
正在睡梦中的任玉伟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查结果阅读等诊疗程序同步进行。“诊断和指征明确,必须立刻手术,刻不容缓!”查看伤情后,任玉伟果断地说。
积极术前准备,与家属沟通同意后,一场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的急救手术开始了。任玉伟快速更换手术衣,患者全麻后,术区备皮、消毒、铺巾,用碘伏、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污染的创面、修剪坏死的组织,小心清除破碎的骨片、血肿,严格止血。由于手术室缺乏修补材料,颅骨缺损处就取部分颞肌组织填充、修补,修整破损骨片、复位凹陷骨折、逐层缝合组织等手术步骤序贯、交叉进行……8点15分,历时3小时30分的手术顺利结束。
考虑术后治疗尤为关键,刚脱下手术衣的任玉伟,不顾疲劳和困倦亲自护送患者至ICU,指导值班医生和护士制定治疗方案、调整监护设备,并将注射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及应用抗生素等相关注意事项详细交代,看到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持续稳定后才返回驻地。
任玉伟向队友介绍病情时说,患者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时手术和抗感染治疗,因为鬣狗口水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术后极易感染。此后数日,任医生一直坚持常规早查房、晚巡视和随时处理临时状况,并亲自换药,根据局部伤口愈合情况和整体生理指标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刘俊英队长多次组织中医专业王曼曼和张李漫医生、普外专业王永医生、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高崇医生、影像专业张合意医生、超声专业李娟医生、麻醉专业陈龙医生等相关专业队员进行多学科会诊,并根据病情动态演变情况,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鬣狗是非洲草原上除狮子之外的第二大猎食动物,不仅体型健壮,肌肉发达,还拥有令人惊叹的咬合力,可达460公斤,能轻易咬碎攻击对象的骨头,非常凶残,人类一旦遭受其攻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生存率很低。以案为鉴、防患未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除了向受援医院培训相关急救技能之外,也要向当地民众作相应的自我防范、现场急救等方面的科普宣教”,刘俊英队长带领团队查看患儿后说。
在队员和当地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患者病情不断改善。2月17日上午换药时,伤口未见感染,愈合良好,手术成功。现场医护人员击掌相庆,家长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拆除缝线、消毒和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后,患者在家长陪同下出院回家继续康复治疗。
危难时刻彰大爱,生死面前显担当。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远离祖国和亲人,在这片被誉为“非洲屋脊”的东非大地上,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用一个个跑赢死神、捍卫生命的故事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用仁心仁术传承着“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援外医疗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