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科普

科学运动 破除误区

2025-05-07    来源:周口市中心医院

我:王大爷,您这住院3天了,怎么不下床活动呀?

王大爷:小李呀,可不能下床活动,那会要命呢。

我:王大爷,您那都是老观点了,现在都提倡早期运动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身体活动和运动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石。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12~24h开始体力活动,我国通常建议卧床休息48h后开始活动。规律且适度的运动康复能够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显著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提升心脏整体泵血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提高体力耐力,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并改善血脂水平,这些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的核心要素;此外,运动康复还能对患病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压力,重塑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而使对应心肌组织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以致局部心肌梗死的疾病。

(一)前兆症状

在发病前1-2天或1-2周,患者会有明显的不适感,比如心慌、心悸、胸部不适等。

(二)早期症状

患者早期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多见于早晨、夜间以及活动期间,可表现为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也有少部分患者的疼痛感并不明显,以呼吸困难、皮肤苍白、全身出汗为主要症状。

(三)典型症状

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持续时间可达到30分钟以上,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四)其他症状

1.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为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2.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3.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4.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5.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小于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

尽管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诸多益处,但在运动康复过程中,仍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可能存在以下误区,需引起重视:

1.误区:急性心梗后应长期卧床,避免任何运动

事实:长期卧床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血栓风险增加。早期(病情稳定后)启动个体化运动训练可显著提升心肌灌注、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改善内皮功能(Class I推荐,A级证据),还能调节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运动。

2.误区:运动强度越大,恢复越快

事实:过度运动,比如病后不久就进行长跑、高强度健身等。这是非常危险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需要逐步恢复,过度运动超出心脏承受能力,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剧增,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再次心梗。因此,运动应遵循个体化方案,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安全强度,通常以靶心率(如最大心率的50%~70%)或自觉疲劳度(Borg评分11~13分)为参考。

3.误区:只有有氧运动有效,忽视抗阻训练

事实: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小哑铃)通过增强躯干肌力,增强肌肉收缩力,预防肌肉萎缩,加速血液回心,提高了机体微循环灌注量,进而改善组织微循环,还能有效提高左心室舒张压,增加心脏的血流灌注,使心肌耗氧量得到有效减少,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屏气(Valsalva动作)导致血压骤升,阻碍静脉回流,加重心脏负荷,可能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4.误区:无症状即可随意运动

事实: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盲目运动风险高。运动前需评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运动中需监测症状(如胸痛、气短、头晕),必要时使用心率带或动态心电图。

5.误区:运动康复仅限住院期,出院后无需继续

事实:心脏康复是长期过程,包括Ⅰ期(住院期)、Ⅱ期(出院后3~6个月)、Ⅲ期(维持期)。出院后应坚持每周3~5次规律运动,并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6.误区:心梗患者只能散步,不能做其他运动

事实:在医生评估后,可逐步尝试骑车、游泳、太极拳等低至中等强度运动,但需避免竞技性、爆发性运动(如篮球、举重)。

7.误区:运动时胸痛是“正常现象”

事实:任何新发或加重的胸痛、胸闷、心悸均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可能是再梗死、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信号。

8.误区:忽视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

事实:热身(5~10分钟低强度活动)和放松(拉伸、慢走)可减少心脏负荷骤变,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9.误区:运动时间随意

事实:有些患者觉得运动时间无所谓,想什么时候运动就什么时候运动。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时间有讲究。清晨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也较高,此时运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最佳运动时间是下午或傍晚,此时身体各项机能处于较好状态,且温度适宜。若只能早上运动,应避开6-9点时段,且做好热身,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同时,饭后也不宜马上运动,会影响消化,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饭后1-2小时再运动。

10.误区:自行制定运动计划,不咨询专业团队

事实:心脏康复需由心内科医生、康复师、护士等团队制定方案,避免盲目模仿他人。

1.运动前评估

在开始运动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脏功能、心电图、血压等检查,由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2.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避免突然开始或停止运动。

3.运动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4.选择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环境运动,避免在寒冷、炎热或潮湿的环境中运动。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强度和频率。

6.避免风险时段:冬季清晨、餐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

通过避免这些误区,急性心梗患者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李丽)

责任编辑:

人民路院区: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人民路东段26号
文昌路院区:河南省周口市文昌路与峨嵋山路交叉口
患者咨询:0394-96669       门诊热线:0394-8269105
急诊中心:0394-8269120      
新生儿接诊电话:0394-8520878

周口市中心医院 2008-2024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34956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