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淑娟
周公社,市中心医院骨科五病区(脊柱外科)副主任、市中心医院第一届杰出青年,获得周口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进修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广东省中医院脊柱微创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脊柱外科学习。近年来,周公社带领骨科团队相继率先开展了脊柱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技术,填补了周口市脊柱UBE的空白。在此基础上,他联合数字化技术组共同运用到脊柱手术当中,开展颈椎前路显微镜辅助技术及前路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把以往狭小的颈椎手术视野显露精细化、扩大化。同时开展了枕-颈融合、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等上颈椎高风险手术。
周公社还作为牵头人组织市中心医院骨科团队成功申请了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5年度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成员单位。这一举措为该院骨科临床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与实时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脊柱外科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开放手术到精准、微创的静默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五病区副主任周公社,正以其精湛的技艺、前瞻的视野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引领我市脊柱外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医院第一届“杰出青年”获得者、周口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他多次赴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将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引入周口,并成功融合数字化技术,极大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心医院,对周公社进行了独家专访,深入探寻他的从医之路、技术创新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记者:您作为咱们市中心医院自己培养起来的杰出青年专家,首先能否分享一下您的从医初心?是什么让您选择了脊柱外科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周公社:我的从医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这四个字。小时候看到身边的人因为疾病而痛苦,就萌生了学医的想法。真正进入医学院,接触到浩瀚的医学知识后,更是被人体的精妙和医学的深邃所吸引。选择脊柱外科,是因为它是神经、骨骼、肌肉的“中枢”和“枢纽”,结构复杂,功能重要,挑战极大。脊柱外科手术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精度要求极高,一毫一厘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患者一生的运动功能甚至生命。但恰恰是这种挑战性,以及能够通过手术让瘫痪的患者重新站起来、让被剧痛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的巨大成就感,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是我作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动力。
记者:了解到您先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这些国内顶级的脊柱外科中心进修学习。这段经历对您意味着什么?给您带来了哪些改变?
周公社:这些进修经历对我而言,是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升华阶段,是“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北医三院脊柱外科是国内公认的“黄埔军校”,技术规范、底蕴深厚,在那里我系统性地夯实了脊柱外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尤其是对脊柱疾病的诊断思维和常规手术的精细化操作有了质的提升。广东省中医院脊柱微创科则让我深入领略了微创技术的魅力,他们将中医的“整体观”和“微创理念”与现代西医技术巧妙结合,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非常明显。而福州协和医院在复杂上颈椎手术和脊柱畸形矫正方面享有盛誉,那里的学习让我面对高风险手术时有了更足的底气。
记者:近年来,您所在的脊柱微创团队率先在周口市开展了脊柱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填补了地区空白。能否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一下,UBE技术是什么?它相比传统手术有哪些革命性的优势?
周公社: 通俗地讲,传统的开放脊柱手术就像为了修理房子里的一个水管,需要把整面墙都砸开一个大洞,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而UBE技术,就像派两个微型的“机器人”通过墙上打的两个小钥匙孔进去工作。一个钥匙孔放入高清内窥镜,相当于把医生的眼睛无限放大并伸到病灶深处,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另一个钥匙孔放入各种精密的手术器械,医生看着屏幕进行精准操作。
它的革命性优势非常突出:第一是真正的微创。两个切口通常每个只有1厘米左右,对肌肉软组织损伤极小,避免了传统手术大面积剥离肌肉导致的术后长期腰背痛。第二是视野清晰。内镜下水环境下操作,视野放大且清晰,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看得非常清楚,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第三是适应证广。它不仅能够处理椎间盘突出,还能完成椎管狭窄、轻度滑脱等复杂情况的减压和内固定融合,适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大多数脊柱退行性疾病。第四是恢复快。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住院时间缩短,能更快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更小的痛苦、更快的康复和更轻的经济负担。
记者:您认为所在的介入科的目前的优势有哪些?在技术和服务上,是如何保障介入团队一直走在我市前列的?
周公社:我认为目前我所在的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五病区(脊柱微创病区 疼痛病区)经过我们团队长期的努力及创新,已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我们对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的诊治流程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微创化。无论是传统的开放手术还是现代的微创技术(如UBE、椎间孔镜、颈椎内镜、MIS-TLIF、OLIF等),在我们科室已经熟练开展。目前脊柱微创科特色技术方面主要有UBE技术(主要适用于腰椎疾病,颈椎后路阶段性狭窄,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融合术,胸椎椎管狭窄症),腰椎OLIF技术适用于腰椎不稳及腰椎轻度滑脱。我们在脊柱微创方面着重发力并作为脊柱微创科的优势,努力以最小的微创手术解决病人的痛苦。但我们并非盲目追求“微创”,而是构建了覆盖全脊柱、适应不同病种的微创技术平台。从内镜、通道到小切口入路,我们拥有全面的技术储备。核心优势在于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解剖特点及经济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最适宜的微创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有创”到“微创”再到“精准微创”的跨越。
在技术方面,每周我们科室都会进行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每台关键手术的术前集体阅片规划,确保了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和高水平。我们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患者更优的就医体验,全面推行脊柱外科ERAS路径。主要涵盖了:术前精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营养支持;术中微创技术、精准麻醉、血液管理、全程保温。术后多模式镇痛、早期下地、早期康复、规范随访。这一切使得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疼痛轻微,功能恢复更快,满意度大幅提升,形成了“技术硬、服务暖”的口碑效应。
记者:您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是什么?
周公社:医学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疗技术的飞速迭代以及行业竞争的新格局,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前瞻布局,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未来几年里在脊柱微创技术方面,我首先要加强技术学习,与国家级第一梯队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在技术和科研方面向他们看齐,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在医院诊疗方面,可以推动整合门诊、影像、手术、康复、随访等环节,构建以“疾病”为中心的一站式脊柱健康管理体系,让患者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在区域诊疗方面,可以利用我院和我科的技术影响力,联合区域内各级医院,建立脊柱疾病分级诊疗与转诊网络。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同时使我院成为疑难脊柱疾病的终极诊疗中心。我坚信,通过以上规划,在院领导的帮助下,我能更好带领团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最终造福更多患者,并为我们地区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周公社以其严谨的专业态度、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周口市脊柱外科飞速发展的生动画卷。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医者,更是一位勇于开拓、心怀患者的骨科医生 。他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周口,并成功落地、开花结果,让周口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技术的创新突破,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在周公社及其骨科团队身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医疗,仁术守护健康”的真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市中心医院骨科脊柱外科诊疗水平,必将迈向新的高度,为更多患者带来照亮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