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肿瘤:你需要了解的类型、症状与应对指南
2025-10-20 来源:周口市中心医院

食管肿瘤是发生在食管黏膜或黏膜下组织的肿瘤,主要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其中恶性肿瘤(以食管癌为主)临床更常见,且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了解其类型、高危因素与应对方式,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一、食管肿瘤的两大类型:良性vs恶性

1. 食管良性肿瘤(少见,预后好)

常见类型: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见(占良性肿瘤的60%-80%),其次为食管息肉、脂肪瘤等。特点: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少数较大的肿瘤可能因压迫食管,出现吞咽不畅、胸骨后轻微不适,但不会危及生命。

治疗:无症状的小肿瘤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有症状或肿瘤较大时,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微创手术即可根治,复发率极低。

2. 食管恶性肿瘤(食管癌,多见,需警惕)

常见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我国占比约90%,与吸烟、饮酒密切相关)和腺癌(欧美国家更常见,多与胃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有关)。

特点:早期生长隐匿,晚期会侵犯食管壁深层、邻近器官(如气管、心脏),并通过淋巴或血液转移至肺、肝等部位,严重影响吞咽功能和生命安全。

关键现状: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全球约50%的食管癌患者在我国,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但早期食管癌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因此“早发现”是改善预后的核心。

二、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与早期信号

1. 这些人是食管癌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长期吸烟(每天≥10支)、饮酒(每天≥50克白酒)的人群;长期吃过烫食物(>65℃)、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含亚硝酸盐)、霉变食物(含黄曲霉素) 的人群;有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被胃黏膜替代,是癌前病变)的人群; 有食管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患食管癌)的人群;年龄>40岁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3. 早期食管癌的“隐匿信号”,别忽视

早期食管癌症状非常轻微,容易与“咽炎”“胃炎”混淆,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吞咽不适:最典型的早期信号,表现为“吞咽时有异物感”“食物通过食管变慢”“偶尔哽噎感”,尤其吃干硬食物时明显,喝水后可缓解;

胸骨后不适:胸骨后轻微疼痛、烧灼感或隐痛,疼痛无规律,有时与进食无关;

其他: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但早期不明显。

若出现“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从干硬食物咽不下,到半流质、甚至喝水都困难)、“持续性胸骨后疼痛”“呕血、黑便”,多提示肿瘤已发展至中晚期,需立即就诊。

三、发现食管肿瘤后,该怎么做?

1. 先明确诊断:靠“内镜检查+病理活检”

无论怀疑良性还是恶性,胃镜(食管镜)检查是首选诊断方式——医生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食管黏膜,若发现异常(如溃疡、肿块、黏膜粗糙),会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活检,这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若确诊为食管癌,还需进一步做胸部CT、超声内镜等检查,明确肿瘤侵犯深度、是否有转移,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 不同阶段的食管癌,治疗方式不同

早期食管癌:首选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无需开胸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多数可根治;

中期食管癌: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犯组织,术后根据情况补充放疗或化疗,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食管癌:若肿瘤已转移,无法手术,治疗以“延长生命、改善症状”为目标,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内镜下支架植入(缓解吞咽困难)。

3. 日常预防:从“吃”和“习惯”入手

避免吃过烫食物(建议食物放至50℃以下再吃),减少食管黏膜损伤;少吃腌制、霉变、熏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降低亚硝酸盐危害);

戒烟限酒,尤其避免“烟酒同享”(两者会协同增加食管癌风险);

有胃食管反流的人,及时治疗(如用抑酸药),避免长期反流损伤食管黏膜;

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有家族史)建议每2-3年做1次胃镜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食管肿瘤并非“绝症”,良性肿瘤预后极佳,早期食管癌也可通过规范治疗根治。关键在于:高危人群做好筛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避免因“忽视早期信号”延误治疗。

如果出现过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快预约胃镜检查,明确食管情况。(胸外科  刘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