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过冬:给心梗患者的秋冬运动处方
2025-10-21 来源:周口市中心医院

68岁的李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有高血压病史12年。他在晨练时突然感到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被紧急送医。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立即接受了支架植入术。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时医生开具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美托洛尔等二级预防药物。

然而,出院后张先生陷入了困惑:往常坚持晨练的习惯还能继续吗?冬季天气寒冷,是不是应该待在室内静养?怎样的运动才是安全有益的?

一、秋冬季AMI高发与运动康复的必要性

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在秋冬季显著升高。气温每降低1℃,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寒冷刺激可通过以下机制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1.低温引发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

2.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上升;

3.血液粘滞度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4.呼吸道感染几率升高也可能诱发斑块不稳定。

对于已发生AMI的患者,其心脏功能受损,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新置入支架,上述环境因素使其心脏面临更大压力。因此,传统的“静养”观念已被现代心脏康复理念所取代。规律、科学的运动康复被证实是AMI二级预防的基石(IA类推荐)。

二、运动康复的获益

1.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肌耐受性,降低静息心率和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2.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诱导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灌注。

3.调控危险因素:帮助控制体重、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提升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增强恢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5.降低再梗和死亡率:多项Meta分析证实,参与规范运动康复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达20-30%。

但秋冬季的特殊性需重点关注:低温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运动时若保暖不足或强度失控,可能导致心肌耗氧量骤增,诱发心绞痛甚至再次梗死。因此,“科学评估、循序渐进、动态调整”是秋冬季运动的核心原则。

三、运动前必知:明确禁忌与适应条件

并非所有心梗患者都适合秋冬季运动,需先通过医学评估明确自身状态,避免“盲目运动”。

(一)绝对禁忌:这些情况需暂停运动

若存在以下情况,应严格禁止运动,以休息为主并及时就医;

1.病情未稳定:急性不稳定期、静息或运动诱发的重度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合并严重并发症:未控制的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疑似主动脉夹层或急性肺栓塞、恶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衰、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新发栓塞等,急性感染(如感冒、肺炎);

3.医学检查异常:近期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加重,或心肌酶指标未恢复正常。

(二)适应人群:满足条件可逐步启动运动

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开始运动;

1.病情稳定:无明显胸痛、气短等不适,日常轻微活动(如缓慢行走)无异常;

2.指标可控: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心率静息时在60-100次/分钟,无严重心律失常;

3.经专业评估:通过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确认心功能可耐受低强度运动(如医生评估“心功能Ⅰ-Ⅱ级”)。

四、秋冬季运动处方:从“低强度”开始,分阶段推进

AMI患者的运动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尤其秋冬季应从更低强度启动,逐步提升。运动处方需遵循FITT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并严格个体化。

频率(Frequency):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每周2-3次抗阻训练

(需间隔进行)。

强度(Intensity):这是安全有效的核心。

1.有氧运动:首选心率储备法(Karvonen公式)。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强度%]+静息心率。起始强度建议为40-50%心率储备,逐渐增至60-80%。最大心率可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测得,或估算为(220-年龄)。

2.Borg自觉劳累程度量表(RPE6-20分):建议维持在11-13分(稍轻到稍累)。

3.谈话试验:运动时应能保持简短交谈,但不能唱歌,是实用的自我监控方法。

时间(Time):每次有氧运动从15-2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60

分钟(包括5-10分钟热身和5-10分钟拉伸活动)。

类型(Type):

1.有氧运动:步行、快走、慢跑、固定自行车、游泳(水温适宜)等大肌群节律性运动。

2.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小哑铃(通常<5kg)等进行多肌群中低负荷训练,每组重复10-15次,共1-3组。避免瓦尔萨尔瓦动作(Valsalva maneuver)(即憋气用力),因其会急剧增加心脏负荷。

3.柔韧性运动:提高人体关节在其整个运动范

围内活动幅度的运动。关节活动幅度与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它组织的弹性与伸展能力,以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量有密切关系。训练前应对上下肢肌肉拉伸训练,每个部位拉伸10~15s,强度为有牵拉感觉同时不感觉疼痛,每个动作重复5次,总时间10min左右,每周3~5次。

建议分为“准备期-适应期-稳定期”三阶段,结合环境调整细节。

(一)准备期:以“被动+极轻量主动运动”为主

此阶段目标是让身体适应活动,避免肌肉萎缩,重点在“温和”:

v 运动类型:以床上或床边被动运动为主,如家属辅助下活动四肢

(每个关节缓慢屈伸,每次5-10分钟);身体耐受后可尝试“床边站立”“缓慢踱步”,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

v 注意事项: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避免直接接触冷空气;运

动时穿宽松保暖衣物,若出现心慌、出汗,立即停止并卧床休息。

(二)适应期: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当日常活动无不适时,可过渡到低强度有氧运动,核心是“心率不超标、无疲劳感”:

v 推荐运动:散步(室内或避风的室外,速度0.8-1.2米/秒,即“比

散步稍慢”)、太极拳(简化式,动作缓慢柔和)、呼吸操(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配合上肢轻微伸展);

v 强度控制:运动时心率=(220-年龄)×40%-50%(例如60岁患者,

心率不超过80次/分钟);每次运动10-15分钟(含5分钟热身,如原地踏步),每日1次;

v 秋冬季调整:优先选择室内运动,若室外需避开早晚低温时段(建

议10:00-15:00),出门前做好保暖(戴帽子、围巾,避免颈部受凉),运动前喝100-200ml温热水(避免空腹或饱腹)。

(三)稳定期:逐步提升强度,固定运动习惯

经医生评估心功能良好者(如运动负荷试验显示可耐受中等强度),可适度提升运动强度,但仍需“保守优先”:

v 运动类型:快走(速度1.3-1.5米/秒)、骑自行车(固定自行车,

阻力调至“无明显费力感”)、游泳(水温≥28℃的室内泳池,避免冷水刺激);

v 强度与频率:运动时心率=(220-年龄)×50%-60%,每次运动20-30

分钟(含热身和拉伸运动),每周3-5次;

v 关键原则:“不追求强度,追求规律”——即使天气寒冷,也尽

量固定运动时间(如每日下午),但若当天出现降温、大风,立即改为室内低强度运动(如室内散步)。

五、风险防控:这些信号需警惕,细节决定安全

秋冬季运动的核心是“防意外”,患者需牢记“三个观察”和“三个禁止”。

(一)运动中“三个观察”:出现异常立即停止

运动时需实时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暂停并休息,必要时就医:

1.局部不适:胸痛、胸闷、心悸(心跳突然变快或漏跳);

2.全身反应: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

3.恢复异常:运动后10分钟心率仍未降至静息水平(如静息心率70次/分钟,运动后10分钟仍≥90次/分钟)。

(二)秋冬季“三个禁止”:规避高风险行为

1.禁止“突然运动”:避免从静止直接进入运动状态(如起床后立即快走),需先做5分钟热身(如活动手腕、脚踝、原地踏步);

2.禁止“低温运动”:气温低于5℃时不进行室外运动,避免血管受冷收缩诱发心脏负荷骤增;

3.禁止“独自运动”:尽量有人陪同,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若医生开具),并告知家人运动时间和地点。

六、秋冬季运动的特别注意事项

1.避免寒冷刺激:运动环境应温暖。户外运动需穿戴保暖、防风衣物,戴帽子和口罩,预热吸入的冷空气。极端天气时转为室内运动。

2.调整运动时间:避开清晨(6-10点)心血管事件高峰时段及夜晚低温时段,可选择中午或下午。

3.充分热身与拉伸:热身时间应更长(10-15分钟),使身体和心血管系统充分适应温度变化。

4.警惕症状:运动中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过度气短、心悸等任何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

5.预防感染:流感或呼吸道感染会极大增加心脏负担。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避免在人群密集处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运动康复是一场“科学马拉松”,而非“休养冲刺”。秋冬季心梗患者的运动,本质是“在保护中康复”——既要通过运动改善心功能,又要通过科学防护规避低温带来的风险。核心是“先评估、再启动、慢调整”:先经医生确认身体状态,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根据身体反应和天气变化动态调整个体化运动处方。通过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并密切关注环境与身体信号,患者能够安全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巨大心血管获益,有效改善远期预后,迎接充满活力的生活。

运动的目标不是“恢复到发病前的强度”,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安全节奏”。只要遵循专业指导,保持耐心与规律,运动就能成为秋冬季心梗康复的“安全助力器”,帮助患者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李丽)